游客发表
根据六、七两段的朱子注,他提出,众人虽然具动静之理,即具有太极,但常常失之于动,其表现是欲动情胜,利害相攻,即欲望、情欲的妄动,对私利的追逐,必须以人极定之,定是对于失之于动的矫正,也是使人不至失之于动的根本方法。
(《周敦颐集》,第4页) 前面已经说过,宇宙中处处是阴阳,而凡有阴阳处必有所以为阴阳者,这就是无适而非阴阳无适而非太极。即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圣人能够完全实现太极之用,完全贞立太极之体。
在这个前提下,太极和阴阳的问题也被重视。所以在朱子的解释中,静与定相通,一定要分别的话,可以说静是方法,定还是目的,这就是于此乎定矣。(七)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是则安得不曰各具一太极哉!(同上) 这是朱子用吕祖谦的意思回应张栻的怀疑。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
为什么要本于静、主于静?照朱子说,这是因为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即是说,静是体,动是用,所以以主静为本。所以朱子认为,虽然,从实存上说理即在事物之中,但二者在形上学上可分为先后。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
(同上,第5页)不同的是,在图解这里的重点是区分气化和形化。他指出,太极其本体也,意味太极是阳动阴静的本体。这不仅使朱子在其后期思想发展中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更为宏大的发展,也使得北宋以来的道学在理论上和体系上更加完整和完善。仁不为体,则亦以偏言一事者言之,而非指所谓专言之仁也。
朱子注: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间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
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然太极无象,而阴阳有气,则亦安得而无上下之殊哉!此其所以为道器之别也。人物禀受,一定而不可易,阴之静也。值得注意的是,与《太极图解》第一段对太极所作的本体解释相比,《太极图说解》的第一段解释中却没有提及本体这一概念,也许可以说,在《太极图说解》中,本体已化为枢纽和根柢。
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则明确用形而上和形而下来区别太极与阴阳,即太极是形而上的道,阴阳是形而下的器,二者有清楚的分别。(《周敦颐集》,第2页) 这显然是依据《太极图说》的文字来加以解释,《太极图说》说:五行,一阴阳也。然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尔。认为这也就是《系辞传》所说的继之者善和成之者性的分别。
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对于太极图的第二圆圈,就是所谓坎离相抱图,他认为左半边是阳之动,右半边代表阴之静,而包围在中间的小圆圈则是太极。
理是体,事物是用,一源是言体言理,无间是言用言事。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
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以下谈到圣人与主静: 惟圣人者,又得夫秀之精一,而有以全乎(太极)之体用者也。但《荀子》中也谈到静的意义,《礼记》的《乐记》本来强调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故静在儒学史上也曾受到注意,尤其是《乐记》的思想在宋代道学中很受重视,在这个意义上,主静的提出不能仅看做受到佛道修养的影响。而本然之妙和所乘之机,是本体和载体的关系,把动静作为载体,这就比较适合太极和动静的关系了。(同上) 太极是理,无形无象,阴阳是气,已属形象,二者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分别,这是二程哲学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朱子完全继承了这一点。是数者之说,亦皆有理。
照朱子的解释,太极是动静阴阳的本体,此一本体乃是动静阴阳之所以然的根据和动力因。朱子注: 此言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于动也。
然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陵夺,此统之所以有宗,会之所以有元也。四个或谓中,第一个或谓不当以继善成性分阴阳,应是廖德明的意见(朱子《答廖子晦一》)。
其为体用,亦岂为无说哉!(同上,第9-10页)最后这点较为复杂。与前面第二段不同,这里对太极的定义不是从动静的枢纽来认识太极,而是从阴阳的所以然根据来认识太极。
这一建构不仅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正式作为哲学建构的主要依据和资源,开发了《太极图说》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意义,把太极动静阴阳论引向了理气哲学的开展。这就区分了太极的体和用,认为阳动是太极之用流行的表现,阴静则是太极之体得以贞立的状态。朱子在《附辩》中对这些意见作了回应: 夫善之与性,不可谓有二物,明矣。朱子认为,人物之生,皆有太极之道,此太极之道即人与物生活、活动的总原则,也是人与物的太极之性的体现。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而张栻的《太极图说解义》则重视程门主敬之法,对朱子是一个重要补充。
盖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以理言和以气言的分析使得理气论正式登上道学思想的舞台。
由于图解的图形不易印刷,我们这里把代表太极、阴阳的图形直接转为概念,使文句明白通贯,便于讨论。图解接着说: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
每一个人或物都具有一太极之全体作为自己的本性。所以,朱子认为太极和动静阴阳还是存在着体用的分别。所谓仁为统体者,则程子所谓专言之而包四者是也。因为,阴和阳同是现象层次,太极是本体层次,故不能说阳动是现象层次的用,阴静就是本体层次的体。
著是显著的用,微是内在深微的体。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同上,第2页) 这里对圣人提出了新的理解,不是按照《太极图说》本文那样,只从得其秀而最灵的生理基础去谈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而是从全乎太极之体用的德行来理解圣人的境界。此外朱子也指出,主静所指的这种静不是专指行为的,而是指心的修养要达到此心寂然无欲而静。
(一)无极而太极 朱子注: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当然,由于《太极图说》本文强调主静,故朱子也同意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